漾濞县阿尼么村通过党建引领乡村、艺术点亮乡村、经营激活乡村、自治赋能乡村,从“深闺”中脱颖而出,“内外兼修”,实现了“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得到省领导点赞。这个山坡上的小村庄,如何从“贫困村”一跃成为“乡村顶流”?让我们一探究竟……
近年来,阿尼么村通过党委政府推动、能人巧匠带动、广大群众主动“三动”联合,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把资源转化为资产,让农民有收入、有钱赚,使贫困村变为“网红村”“长红村”。
漾濞县成功回引民族音乐人、昆明胖核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康返乡创业。李永康率先投资1300余万元,建成以石头为底色、艺术为内涵、乡愁为内核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并以此为龙头,将废弃石头转化为音乐博物馆、艺术展区,带动44户村民创业,形成“石头+艺术+乡愁”的独特IP。李永康创作的歌曲、策划的节日营销活动成为持续长红的关键。今年5月,阿尼么村再次创新推出“大理音乐季暨阿尼么乡村好歌汇”,将传统歌赛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文化IP。
李永康
李永康带领村民解锁了文旅新场景,艺术赋能乡村在音乐文化、 建筑文化、美食文化、农耕文化等方面持续延伸,持续擦亮特色文化IP,把现代文化注入传统村落,让艺术的能量变现成村民的收入。2024年以来,阿尼么村网络点击量达3亿次,接待游客2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0余万元。2024年,阿尼么村获得了大理州首届“乡愁大理最美乡村”和“艺术家第二居所”等荣誉,列入“全省五十个旅居典型案例”。
杨建明
李德付
乡村旅游的火爆,吸引了电商达人、石匠焊工、雕刻绘画、民宿餐饮等一批能人回归,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2024年,阿尼么村使用本地农民工70人,培训出本地能工巧匠8人。
钱锴
漾濞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阿尼么村发展列为全县乡村振兴工作重点,成立了阿尼么农文旅创优提质专班,指导阿尼么村成立“弹叁农合作社党支部”,从“利益双绑”中孵化出“合作共赢”,确保阿尼么村“家家有产业、人人有岗位、户户能增收”。
阿尼么村把乡愁的“土味”与时尚的“洋味”并轨规划,巧妙利用闲置厩舍,打造了牛棚咖啡屋、驴爸吧酒吧、二百五茶馆等休闲场所,博得了源源不断的流量,保证了阿尼么村的持续“长红”。
阿尼么村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五一开村”“十一开寨”“我在老家过大年”等系列活动,乡愁元素的频频出圈、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阿尼么村一跃成为乡村旅游的流量担当。
李文果
阿尼么村积极构建“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四方联动机制,形成“文化赋能+整村经营”、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模式。2024年,阿尼么村集体经济收入10.3万元,合作社营收约12万元。阿尼么村的村民通过民宿共营、土地入股、土货上线等多元方式增加收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000元增加到2024年的2.8万元。
李波涛
阿尼么村由党支部牵头,按照合作社统一管理、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以村规民约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集中力量治理“脏、乱、差”,实施“户清扫、组集中、合作社统一清运”的村庄垃圾处理模式,建设污水排放管道5公里,配套建设日处理污水30立方的集中处理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实现生态价值变现,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推动乡村从“一时美”迈向“一直美”。
刘女士
阿尼么村
在深化农村改革中敢闯敢干
创造出“模式好”“业态新”“带富强”三条经验
在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上
闯出了新路径
实现了既有“流量”又有“留量”
既是“网红”还能“长红”
记者:杨艳玲 杨桂清
漾濞融媒:江静龙 杨印品 李蓉 李根 罗建磊
编辑:阿苏越 李斯
责编:迟晓娟
终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