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融媒体采风活动启动。活动聚焦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展现各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建设非遗工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活动邀请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及新媒体,组成4路采风团队,分4条路线深入贵州、云南、海南、河南、浙江、湖南、陕西、甘肃、青海、河北、内蒙古、山东12省多地非遗工坊,围绕“多彩非遗”“红火生活”“美丽乡村”“同频共振”“山海连心”五大主题,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场景记录等形式,系统性呈现非遗工坊在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展现非遗工坊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及其展现的精神风貌,美丽乡村新面貌;总结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融媒体采风活动的第一条路线走进贵州、云南、海南,开展为期6天的实地调研采访,通过短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报道各地非遗工坊建设情况,在各平台推出“非遗工坊采风行”全媒体报道。
4月19日,采风团队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探访李小白鹤庆银器锻制非遗工坊建设情况。鹤庆县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历史,其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南诏时期。早在南诏时期,新华村、秀邑沙登村、罗伟邑、三义等村寨的小炉匠就挑着工具走村串巷打造银铜器。经过上千年的游击式小炉灶加工制作,一代代加以改进,鹤庆的手工艺日趋成熟,加工的工艺品独具民族特色、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产品远销国内各地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2014年,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作为扩展项目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鹤庆县新华村的“中国银器第一村”银门 刘海红 摄
李小白鹤庆银器锻制非遗工坊创始人李福明依托家族传承技艺,不断拓宽银器产品范围,最终将产品体系确定为器物,目前,茶具、咖啡具等是工坊的主要产品。工坊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按照政府支持,校企参加的合作机制,搭建平台型工作站,广泛吸纳各方力量的参与,打通了手工艺人与高校之间的交流通道,积极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实现传统工艺的学术研究、传承发展、创新实践三者有机结合,促进了大理传统工艺振兴。
李福明介绍,工坊致力发展经济,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就业,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以带徒传承、创新工艺等方式,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目前,工坊拥有59位技艺高超的传统手工艺人,在位学徒87人,在职大学生14人、研究生4人,吸纳周边农村妇女19人,直接与间接带动300多人就业。
李小白鹤庆银器锻制非遗工坊的工匠在制作银壶 刘海红 摄
在李福明看来,非遗要走向市场,就要实现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变,“作品是自我的、艺术的,但是产品是利他的,只有满足消费者对功能的需求,才能打开市场。”因此,李福明始终带领工坊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将银器销售到了世界各地。
楚雄彝族服饰是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风格古朴、技法独特、品类丰富、针法繁多,是楚雄州参与人数最多、应用最广、影响最久,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民间技艺。近年来,楚雄州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持续推动彝绣非遗活化传承利用,全力推动楚雄彝绣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跑出了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加速度”,彝绣产业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4月19日,采风团队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考察南华县七彩彝绣非遗工坊。该工坊自2023年成立以来,发挥公司在彝族刺绣传承发展中的优势资源效能,致力实现传承发展彝族刺绣同集中规模化带动农村妇女、残疾人群体就业增收双赢,助力乡村振兴,它秉承“既是文化又是产业”的思想,坚持“民族刺绣,民族共绣,民族共享,美美与共”使命价值观,以带徒传承、创新工艺、独特的销售方式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繁荣彝族刺绣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方略,南华县七彩彝绣非遗工坊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培训及研学一体功能。
修冬雪 摄
彝族服饰省级传承人、工坊负责人丁兰英介绍,工坊采用“志智双扶”“以技增收”的帮扶模式,通过“县城+乡镇,一镇一车间、一村一技法”的布局,提供包括研发、设计、刺绣、缝纫、加工等多个工种的就业岗位,广泛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截至2024年10月底,共计组织开展彝族刺绣技艺传承培训班260余期,培训学员16340人次,为2121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其中包含残疾人绣工109人,人均月收入达2400元。
编辑:王丹
审核:赵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