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寻味大理!藏在风花雪月里的舌尖秘境


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是大理留给旅人的诗意印象;而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才是这座古城最鲜活的底色。若说大理的美景能治愈眼睛,那么大理独有的风味则足以唤醒灵魂。从白族阿嬢手中翻飞的乳扇,到苍山溪水滋养的酸辣鱼,每一口都是山与湖的馈赠,每一味都是时光沉淀的智慧。今天,就跟着小布的脚步,去探寻那些深藏在大理街巷中的独有滋味。



乳扇


风干的牛奶 凝固的乡愁




大理人对乳制品的执着,在乳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将鲜奶与酸水凝结成片,缠绕竹竿晾晒成扇,乳香浓郁中带着微酸,是大理人最骄傲的“牛奶风物”。


△ 田维星 摄



街头炭火一烤,刷上玫瑰糖浆卷成筒,焦香与甜糯在口中交织;或掰碎入油锅炸成酥脆的“乳扇沙琪玛”,配一壶白族三道茶,便是最地道的午后时光。



生皮


白族人舌尖上的“狂野哲学”




外地人初闻生皮总觉惊诧,本地人却视其为宴客的最高礼遇。选用火烧猪的皮肉,外皮金黄酥脆,内里保持三分生嫩,蘸上梅子醋、野花椒调制的“灵魂蘸水”,入口鲜甜弹牙,毫无腥气。这道传承千年的生食艺术,藏着白族人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



酸辣鱼


洱海渔家的“江湖气”




洱海弓鱼遇上木瓜酸汤,成就了大理人餐桌上的“白月光”。新鲜鲫鱼在铜锅中与苍山泉水共沸,加入本地酸木瓜、糟辣椒、豆腐,酸中透鲜,辣里回甘,最后撒一把青葱薄荷,鱼汤泡饭足以连吞三碗。这道菜的灵魂在于酸木瓜——唯有大理高原的阳光,才能赋予它如此清冽的果香。



水性杨花


洱海湖神的“剔透诗行”


若说大理的浪漫有十分,洱海占七分,剩下三分便藏在这碗“水性杨花”里。



水性杨花学名海菜花,只生于清澈湖泊,根茎深扎水底,花瓣浮若白羽,是大理人心中“水质试金石”。嫩茎与花蕾被捞起,与芋头同煮成汤,或清炒佐以火腿,入口滑嫩如丝,带着湖水的清冽气息。一勺乳白的汤,几瓣颤巍巍的花,仿佛把洱海的月光与云影都吞进了肚子里。



喜洲粑粑


麦香与炭火编织的古早味



△ 田维星 摄

“破酥”是喜洲粑粑的终极奥义。老面发酵的面团裹入猪油、玫瑰糖或鲜肉葱花,在炭火鏊子上两面烘烤,外层焦脆如甲,内里绵软如云。咬一口酥到掉渣,红糖如熔岩流淌,咸口的则混着花椒香,配一碗稀豆粉,便是喜洲人从小吃到大的早餐记忆。



三道茶


煮沸的时光折叠成苍山云

白族三道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三道茶也称三般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也彰显着人生哲理。




诺邓火腿


被时光腌制的云龙秘境




《舌尖上的中国》让诺邓火腿名扬天下,用诺邓千年盐井的钾盐腌制,经三年山风与云雾的滋养,火腿肉质嫣红如琥珀,薄切一片生食,咸香中泛起丝丝回甘,是大理人年夜饭上的“冷盘之王”。



雕梅


大理姑娘的“甜蜜情书”




“雕梅”二字,藏着白族女子的玲珑心思。青梅去核,用刻刀雕出花瓣纹路,浸入蜂蜜与红糖中封存数月,成就一颗晶莹如琥珀的蜜饯。酸甜生津,佐茶下酒皆宜,更曾是白族婚俗中女方手艺的“考题”。

味觉,是最长情的旅行记忆

大理的味道,是乳扇在炭火上卷起的焦香,是生皮蘸水里跳跃的野性,是酸辣鱼汤中浮沉的烟火。

若你来到大理,别只顾着在洱海边拍照,走进菜市场,蹲在街边小摊,让那些无法被复制的滋味,告诉你一个更真实的大理。



撰文:马艺宁

辑:马艺宁

审核:孙琴霞

终审:李政波


<

>

左右滑动查看大理州媒体矩阵

点亮在看,推荐给更多人?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