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农历三月,
大理人便踮脚盼着这场刻进DNA的盛事
——三月街民族节!
今天,
跟着小编穿越千年时光隧道
追寻“千年赶一街 一街赶千年”的
光影记忆
↓↓↓
三月街起源于唐朝永徽年间(公元650年至65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系由传统庙会演变而成。明代嘉靖进士、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记载,“观音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也。”
南诏国时期,以羊苴咩城(南诏都城,今大理市)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贸易格局。随着参与庙会的人数不断增多,原先以讲经为主的庙会逐渐转变为融汇宗教活动与物资交流为一体的集市。
大理国时期,大理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马匹、茶叶、披毡、刀具、药材等远近闻名,三月街成为重要的马匹、药材等贸易市场,汉、白、藏、纳西等各民族都在此交易。
▲泛黄的信笺上,墨迹如刀刻般清晰。公告内提到,当时匪患未除,时任政府告知民众三月街如期举行,各县官兵要在沿途道路保护商民。烽烟未散的年代,三月街市集藏着乱世中生生不息的烟火气。
解放初期的三月街药市
新中国成立后,大理三月街辅导委员会于1951年成立,三月街重新焕发生机,不仅为各民族进行物资交流提供平台,还在政府组织下开展文艺表演、电影放映、赛马等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三月街的功能也由过去的生产资料和药材交易,逐渐的发生着转变。
70年代的大理三月街
1974年 三月街骡马市场
1976年昆明拖拉机厂在街场做展销,这也是拖拉机第一次亮相三月街。
1983年的三月街对歌台
没有大理石牌坊的年代,
三月街入口是几捆松枝搭成的拱门。
国营商店的油布棚前排着长队,
的确良衬衫与军绿挎包
在人流中浮沉。
1984年的三月街主街
1991年,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将这一传统节日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节”,并在每年组织开展节庆活动。至此,“唱歌赛马做买卖”的三月街成为让世界认识大理、让大理走向世界,东南亚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和经济贸易交流的大市场。
1991年4月21日
首届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
在大理古城举行盛大开幕式
那个时候的开幕式
大理州每个县市、单位都有彩车方阵
是当时开幕式最大的亮点之一
一起回顾
90年代三月街开幕式
被定格的瞬间
90年代的三月街街场
骡马交易
2008年,大理三月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代的变迁
三月街的热闹从未改变,
赶街人的比肩接踵也从未改变。
在三月街街场
唱歌、跳舞、做买卖……
这条古老的街巷,
承载着大理的历史与文化,
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发展,
也成为每个大理人心中无法割舍的乡愁。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三月街
都将是这片土地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三月街的记忆,
也将永远流淌在岁月里,
成为大理人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