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映然奶奶骄傲的说自己“样样会做”。米干兰,手工香,手作酒曲,她都会做。奶奶说她要清晨5点就起床准备“神食”,用上好的米先熬成粥样的原料,再揉成面团,调入颜色,耐心地压成一片片的薄片,再晾干、油炸,最后做成祭神祭祖的贡品。若有剩余的小面块,还能随手捏个小鸟、凤凰,粘在随手捡来的树枝上,就变成了“百鸟朝凤”。奶奶说现在村里做米干浪的人少了,年轻的孩子们不爱学这门手艺,所以她做的米干兰反倒更抢手了。
尹重辉 84岁
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尹重辉奶奶的人生,因为她的坚韧不拔和真诚踏实,散发着重重辉光。即便前半生经历了求学困难,中年丧偶等至暗时刻,她仍然相信“踏实肯干”是解决一切难题的良药。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84岁的她仍亲自经营着凤羽镇上历史最悠久的“纸火店”,也不时帮儿子打理饭店内的大小事情。尹奶奶发自内心的热爱“纸火”这项非遗:飞龙娘娘、大黑天神、本县城隍...每一个印在纸火上的神祇,她都了如指掌。镇上的许多人家,都张贴着尹奶奶亲手捶打出来的纸火,它们庇佑着凤羽镇这一方净土,还有镇上朴实可爱的人们。
赵润祥 70岁
赵小惠 89岁,大理太和村人,23岁嫁到凤羽
小惠奶奶是凤羽镇上被公认特别有生意头脑的奶奶。年轻时候的她跟着妈妈学做豆芽菜,每天用30多斤干豆制作鸡眼豆、绿豆、黑豆、蚕豆,在当地广受欢迎。如今做豆芽手艺传给了女儿,离开田地生活的她,60岁又开启了自己的针线事业。如今89岁的她,每天7点起床,天气好的话,9点多就能见她出现在书院,支起小摊卖她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小老虎香包。
杨金香 62岁
她跟着父亲学会了摄影技术,曾用心经营着凤羽镇上唯一的照相馆。她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温暖而生动,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后来让儿子学习继承摄影,自己又学习字画装裱。父亲作画,她装裱,儿子拍照,祖孙三代把热爱倾注在了一张张字画和照片之中。
杨福菊 70岁
18岁那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女党员之一。早年担任生产队组长期间,她带领村民捞沙子、清淤泥,共同治理白石江水患。结婚后,她与丈夫相互扶持,共同经营过粮食、木料等生意。福菊奶奶乐观开朗,爱交朋友。现在和儿子一起打理这家里的张记民宿。奶奶说自己走过很多地方,最终还是觉得凤羽最好,这里山美水美,也希望更多人可以来凤羽看看。
邵玉萍 50岁
她曾经与丈夫在凤羽镇上创立了一家奶站。在竞品众多,最为困难的时期,邵阿姨靠着自己热情开朗的性格,以及对乡亲们生活困难上的不断帮助,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信赖。她坚信并始终用行动,传达自己“积善余庆”的初心,2014年在凤羽镇上开设了第一家宾馆“凤羽宾馆”,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60元/晚的价格。她希望今后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能够继续守着凤羽宾馆这一方小院,还有院子里的小狗,等着与天南海北的朋友们相遇。
杜训珍 68岁
她年轻时曾有三次机会走出去,一次是被北京的文工团看中,另一次是去到电影厂工作,都因父亲的反对,与舞台梦想失之交臂。最后一次打算参军成为文艺兵,也因政治成分的原因,而梦想破灭。带着遗憾,23岁杜训珍嫁到李家,开始学习手工银器制作。从最初的学徒到如今的老师傅,杜奶奶设计的银饰也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现在大女儿继承了她的手艺,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她对志愿者说:“看到你们就像看到年轻时候的我自己,希望你们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
赵佳利 45岁
18岁时她勇敢地离开了凤羽,一个人去到昆明打工。就在事业慢慢走上正轨之时,因为想要更好地兼顾家庭与婚姻,她又回到了凤羽。回乡后,她开过布鞋店,当过幼儿园老师,如今,她又当起了滴滴司机。问她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她说,“我想要自由一些的生活,把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她就像是一只渴望自由飞高的风筝,而家和孩子就是牵引她的风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