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 三月街街场
这是一张拍摄于1981年的老照片。照片中“大理三月街”五个手写的大字高高悬挂在临时搭建的松枝牌坊上,街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当时32岁的李志华在三月街上找商贩借了一把凳子,并站在凳子上高举相机按下了快门键,自此就有了这一幕广为流传的三月街经典影像。时光飞逝,如今76岁的摄影家李志华提起三月街,还是有说不完的话……
在李志华的学生时代,从学校步行到三月街得花两个多小时,赶街当天李志华和同学们揣上两个馒头就早早出发,一逛就是一整天,街场的那碗苍山雪配糖稀和两分钱喝一饱的凉水,让他印象深刻。“当时街场就是以路为市,没有固定的摊位、地点。我们就走走停停,累了就吃一碗苍山雪,渴了就喝一瓢凉水,饿了就啃两嘴馒头”李志华说。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三月街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个大理人的心中,是一种乡愁,更是一种情结,而李志华的“三月街情结”从摄影开始。1968年李志华刚刚参加工作,因为工作性质加之喜欢摄影,之后每年他都会拿上相机朝赶街的人群中挤去。“那个时候还是胶卷相机,不像现在数码相机可以拍下许多张再挑选。我想把三月街最真实,最有意义的场景记录下来,所以每次按下快门前都需要慎重,就怕拍得不好”李志华说。
李志华年轻时的工作照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李志华花费了很长时间将大部分的老照片通过扫描后保存到电脑里。“三月街年年有,如何拍好三月街是一个难题。每年我都在寻找三月街场上的一些新变化,我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照片感受到大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从海东坐船来赶街的人们、热闹的骡马交易市场、街场上被“围观”的外国人、正在修建的赛马场……一张张老照片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如今,三月街民族节作为大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有盛大的开幕式,宽阔的赛马场上每年都会有来自不同民族地区的骑手在这里你追我赶,街场上简陋的货棚已经被新建的铺面所替代……
摄影的意义不仅只在于记录当下,更能映照出时代前行的轨迹。
1972年 海东的群众乘船去赶三月街
1974年 三月街骡马市场
1985年 两名外国人在赶三月街
1982年 三月街赛马场上参赛的马匹在比赛途中突然停下
三月街是展现大理社会发展的一扇窗口,凸显了大理人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记忆。虽然现在李志华已退休多年,但是他仍然热爱摄影,也还喜欢赶月街。“尽管年年有人喊挤,但还是年年都不忘去赶街;尽管时代在飞速发展,但三月街不变的还是唱歌、赛马、做买卖。”李志华说,这是他的“三月街情结”,又何尝不是每个大理人的“三月街情结”呢?情怀会随着岁月愈发醇厚,记忆会在时光流转中历久弥新,这就是三月街的魅力,也是大理人永远的精神原乡。
1972年 三月街街场上,大家正在挑选大理石厂生产的商品
1976年 昆明拖拉机厂在街场做展销
1978年 热闹的三月街街场
1978年 当时能够背一个人造革包包去赶街是一件很“时髦”的事
1978年 金花们在三月街街场上挑选商品
1982年 三月街文艺汇演
1980年 三月街街场货棚搭建和布置更为规范
1999年 三月街“盛世腾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