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易得,头采难求。在苍山脚下元阳书院的80亩茶园里,茶农们正忙着采摘春日的“第一口”苍山茶。一排排茶树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一芽芽茶尖嫩绿微黄、生机勃勃。茶农们腰挎竹篓,穿梭在一垄垄青绿之间,随着指尖不停地翻转舞动,上下翻飞,一片片鲜叶被轻轻捻下,春天的“绿意”也被收入茶篓。呈现出一幅“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的春日丰收图景。
每年春季的3月是我们采摘春茶的时节,苍山因海拔较高,茶叶生长较慢,所以我们从3月24日才开始做苍山茶的明前采摘。明前采摘,采的是明前茶,明前茶指的是清明时节前采制的茶叶嫩芽,它茶芽肥硕、茶叶翠绿,以质量好、数量少而出名,是春茶中品质最好的茶叶,也是一年之中的佳品。现在我们每天可采摘几十公斤,预计4月中旬将迎来采摘高峰期,届时每天可采摘150-160多公斤,茶农用工18人左右。
苍山茶生长在海拔2200米至2400米左右的苍山上,苍山地理环境独特复杂,生态系统丰富多样,高海拔带来的昼夜温差和良好的野生生态环境,为茶树生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苍山就有茶叶种植园,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大理感通寺周围也开始种植茶叶,徐霞客还曾在其游记中详细记录了感通茶的采摘加工过程,感通茶也成为了云南享誉较早的地方名茶,是云南历史名茶之一。明代时期,苍山茶更是荣登宫廷,作为御茶备受推崇。足见当时苍山茶已声名远扬,深受文人雅士关注。
大理种茶资源丰富,目前,大理苍山的茶资源主要有“无量山黑大叶”“勐库种”“大理种”与其他种类并存。苍山因独特的自然环境,所以茶的品质非常好,特别是我们的苍山绿茶,会有很浓的花香、蜜香、果香味,如果再用以苍山泉水泡制,口感会更佳。
这些茶我们都是不打药、不施肥的,让其吸取天地精华自然生长,也就是所谓的“放野茶”。这次我们采摘的是苍山大树茶,这些茶树距今已有60至70年。
苍山茶以其独特的品质闻名大理,而采摘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其品质的优劣。
苍山茶的主要采摘标准为一芽两叶、一芽一叶、银针。一芽两叶,即采摘一个嫩芽和两片嫩叶,可用来制作普洱生茶,这种采摘标准下的茶叶,口感醇厚,香气浓郁;一芽一叶,即采摘一个嫩芽和一片嫩叶,可用来制作白茶、白牡丹、红茶等,这样的采摘标准使得茶叶外形美观,芽叶细嫩,香气清高,滋味鲜醇;银针,即采摘肥壮的单芽头,可用来制作白毫银针,这样采摘出来的茶叶含有较高的氨基酸,口感清香、细腻。
苍山茶的制作,凝聚着世代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技艺的坚守。鲜叶采摘后需经过萎调、摊晾、杀青、揉捻、烘干等十余道工序方能成茶。尤为考究的是,茶叶内质在加工过程中不断浓缩升华,因此4至5公斤的鲜叶仅可制成1公斤的成品茶,足见其原料之珍稀与工艺之精微。
苍山茶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与多元工艺,孕育出白茶、红茶、绿茶、烤茶。其中,苍山雪绿茶汤清透如泉,入口鲜爽回甘,独有的山野清香凝成“苍山韵”,堪称大理绿茶的标杆。白茶则汤色杏黄澄净,口感清甜柔润,既保留了苍山大叶种的醇厚底蕴,又赋予了苍山风土的灵秀之气。两者一青一白,恰似“风花雪月”的意象延伸,共同诠释着这片“一山、一水、一茶”的生态美学与人文匠心。
除此之外,元阳书院还依托苍山生态茶园资源,以茶为核心打造“景观——体验——文化”三位一体茶旅融合模式。通过采茶制茶、非遗工坊研习、苍山茶品鉴等沉浸式体验,推动茶文化从技艺传承向精神共鸣的升维,形成“以茶带旅、以旅促产”的良性循环,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增值。
旺季时,我们这里每天都会接待7、8批客人,他们有各地的研学团队,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川、河北等地的朋友。在这里大家一起采茶、制茶、品茶非常开心,而且大家对苍山茶的评价非常高,也非常喜欢我们大理的茶文化,很多外地的朋友都说,有时间了还会再来。
近年来,大理茶业立足生态人文优势,以产教融合重构产业价值链,通过茶艺师孵化、非遗技艺传承等教育实践,贯通“文化保育——人才造血——消费升级”闭环,推动传统茶业向知识服务类转型。本土茶研机构培育的复合型人才留存率显著提升,形成教育撬动文旅的“大理示范样本”。
现在大理有30多家茶文化培训机构,以我们大理南诏普洱茶职业培训学校为例,2017年至今已培育茶艺师、品茶员近8万人。目前,大理州茶产量一年约1.4万吨左右,种植面积达26.31万亩,茶农约15万人。我希望我们30多家培训机构能协同发力,让茶文化融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实现以茶致富、以茶兴业的产业兴旺之路,助推大理州茶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记者:刘林灵 杨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