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昆河与他的乡村博物馆:让乡土文化永不褪色

在洱源县凤羽镇源胜村

一座别具一格的乡村博物馆

悄然成为了当地的文化新地标

吸引了众多村民与游客前来参观

让大家探寻乡村记忆的同时

还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进洱源县凤羽镇源胜村杨昆河的乡村博物馆,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传统农耕工具、民俗手工艺品、乡村绣花服饰、传统大戏“田家乐”…… 一件件展品都承载着乡村的记忆与故事,诉说着传统的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

20多年来,他共搜集整理了本地散落民间即将消失的农耕工具、生产生活用具、刺绣品、土陶类、石器类、木器类、服饰类等藏品共6000多件。其中,大物件有木雕石刻、风车、柜子、箱子、犁等;小物件有算盘、木勺、传统刺绣、唢呐、铜锣等。这些物品都是当地民俗文化、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的见证。

除此之外,杨昆河收藏的千年传统大戏凤羽“田家乐”的道具,也让人眼前一亮。

洱源凤羽镇“田家乐”是一种由农人自发组织结合农事的娱乐性活动,每逢栽插秧苗结束后,大家会选一个吉利的日子,组织“田家乐”队伍进行展演。表演内容有歌有舞、有说有唱、有“吹”有“打”,整个场面热闹、喜庆,艺术化地再现了诗画色彩的劳作生活,具有祈祥纳福、和谐共荣的美好寓意。

为丰富馆藏,杨昆河还积极开发“乡村博物馆+研学”“乡村博物馆+非遗体验”“乡村博物馆+文创产业”等多种业态,盘活文旅产业,给乡村带来发展活力。博物馆先后被大理州白剧团命名为艺术创作采风传习实践基地;被大理州白族学会白族戏曲歌舞分会命名为白族戏曲歌舞示范基地;被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命名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田家乐”传习所;被大理大学民族艺术馆命名为民间艺术传承实践基地。

如今,杨昆河的乡村博物馆为洱源县的乡村旅游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人们探秘茶马古道和走进千年古镇凤羽的重要理由。

谈及乡村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杨昆河信心满满。“每一件老物件都讲述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当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今后,我将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展示农耕文化、收藏乡土记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我还希望能有更多的外地朋友来到这里,通过这些老物件,了解凤羽的民俗、民风和民族文化。”杨昆河说。



洱源融媒:赵菊芳 施新弟 赵喜杏 罗灿新
编辑:刘林灵字昕
责编:迟晓娟
终审:苏建东

第895期《政风行风热线》节目预告


3月12日11点至12点,大理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做客《政风行风热线》就全州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直播间

↓↓↓


点击下图进入留言区,留下您所要反映的问题,工作人员会将问题汇总给相关部门并及时向您回复。

↓↓↓


节目当天,欢迎您通过广播频率FM102.7FM99.9实时收听,也可以拨打热线电话2121027、2131027参与节目,反映您关注的问题。此外,您还可以通过“风花雪月号”微信公众号微赞直播间观看实时直播及往期回放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