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碓一响,糯米则香!在大理,糯米这样吃……

在洱源县凤羽镇的杨柳村,至今保留着传统的舂米方式——传统水碓捣制糯米面粉。这种方法既能长久保留糯米纯香,吃起来也更加软糯可口。



水碓是古代利用水力进行粮食加工的重要工具,它以河水流过水车进而转动轮轴,再拨动碓杆上下舂米。与最传统的人力舂米相比,利用水碓舂米更加省时省力。



凤羽镇早年有20多个磨坊,如今所剩无几。段灼花家的这个磨坊已有200多年历史,磨坊早先属于生产队,后来集体解散时被段家买了下来。


段灼花
凤羽镇源胜村委会杨柳村村民

我家已经做了30多年了,村里之前有好几个水碓。后来大家都拆了盖房,拆的就剩我家了。


每年一进入冬季,66岁的段灼花就格外忙碌,从农历10月开始到腊月,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磨坊里度过。


段灼花
凤羽镇源胜村委会杨柳村村民

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去舂面,以前每一家舂一天,买了水碓以后便天天舂了。


水碓舂米费工费时,需要把糯米分批倒进石臼,捣捶出来的米粉,又要筛了再捣、捣了再筛。过去,因舂米的人多,而且大多集中在春节前夕,舂米的人家还得排队。



段灼花
凤羽镇源胜村委会杨柳村村民

以前夜里都在舂,很辛苦。水多时,100斤米最多三个小时左右就舂完了,水少则要四五个小时。


糯米面舂好之后,必须晾晒一周左右。这样才不易生虫,利于存放。段灼花说:“水碓舂的面,放几年都是软糯的,用机器打的面粉就做不到了,大概一年便不行了,皮软心硬不好吃。”



30多年来,段家的糯米面从来不用出门售卖,顾客都会自动找上门来,如今,她家的面还远销省外。



细算下来,段灼花每年平均要舂5千斤左右糯米面,今年的6千斤也早早被预定出去了。



和绝大部分传统中国妇女一样,段灼花勤俭朴实、任劳任怨,她和丈夫辛勤养育了三个儿子,现在孩子们都出门在外努力打拼,老公也在县城打工,段灼花独自留守种田养牛,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在段灼花的内心深处,她希望儿孙能把水碓舂米这个老手艺延续下去。



溪水潺潺流动,水车吱吱声响,水碓一上一下,捶打的是糯米,留下的却是温馨、乡愁。



作为南方稻作民族

在大理

糯米面的吃法五花八门

小编这就带你去看看

各地将糯米面玩出了什么花样



在凤羽,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和婚礼正喜前一天都要吃元宵。起初人们把“元宵”叫做“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之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丧事送殡前一天,凤羽人也要吃元宵,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大理白族地区,每个白族村寨至今都保留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信仰,在辞旧迎新、感恩祈福、祭拜天地等场合,往往需要很多供品出场,小糯米粑粑常常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



周城白族出生礼宴请宾客当天,也一定少不了小汤圆的参与,当天用来招待宾客,也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家中新添人丁的喜悦。



在剑川县金华镇新仁村,李桂兰一家大年初一要做又圆又大的糯米粑粑,香喷喷的糯米粑粑出锅后裹上红糖,满满都是家的幸福味道,预示新的一年都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记者:赵春燕

编辑:朵朵李玲

责编:苏巧

终审:苏建东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