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羽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第三次采风:是什么让我们一次次走向她们?


新年伊始,我们组织了凤▪羽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第三次采风活动,这次活动有11位志愿者参与了拍摄和采访,我们记录了8位奶奶的故事。

(摄影:志愿者 三三)施正顺 白族 81

父亲属“四类分子”,常常要长年在外参加各种“改造”为了照顾羸弱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便早早承担起了家中的一切。改革开放后,买了榨油机,至周边集市售卖菜籽油,一年便收回了本钱。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办理了护照,在保山和大理之间做玉石生意。现儿女均有所成,她也安享晚年。

(摄影:志愿者 三三)

段萱映 白族 72

马帮世家的后人,作为老大,帮助家人照顾马匹,懂马,爱马。结婚后与做裁缝的丈夫一起做白族传统服饰,赶着骡子到各个集市售卖,收入颇丰,买了村里的第二台电视机,后来经营针织品。三个子女都传承了家族经商的传统。

(摄影:志愿者 蔷薇)李银吉白族 70岁
17 岁学医,20 岁成为赤脚医生,医治村里村外大小病患,接生不下 200 个孩子。如今坐拥 3 个铺面,开了一家毛线纺,卖各种手工帽子和衣服。由于童年被寄养的经历,她渴望爱的同时也在努力给予爱,儿孙们身上的衣服,都是她亲手缝制的。“我把他们打扮的漂漂亮亮。”她说“人要健康,要自强”。

(摄影:志愿者 路德)李八三 白族 70岁

出生的时候,恰逢奶奶83 岁,所以叫李八三,李奶奶能做一手好菜,孝顺老人,爱护子女,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和老伴相伴50年从未吵过架,如今儿孙事业有成。老两口安享晚年,浇花喂鸡,唱歌跳舞。

李灿荣 白族 71岁

26岁开始做裁缝,短暂外出经商,现在凤羽重操旧业,爱美、爱生活,手艺精湛,时常有人定制婚服,用手艺赞美生活。

(摄影:志愿者 蔷薇)

张定辉 白族 86岁

生于动荡年代,1950年,成为家乡解放后的第一批党员。后遵从父命嫁入杨家,先后育有四子女。在上世纪八十年,她靠小买卖撑起家庭,培养出三个大中专学生。如今,她依旧乐观、知足地面对生活,传承剪纸、甲马、梅果等技艺给后辈,同时也将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了下一代。

(摄影:志愿者 路德)

杨琴和 汉族 86岁

保山施甸人,16岁在昆明机床厂当学徒认识凤羽爷爷,两人自由恋爱,奶奶随爷爷到凤羽安家。她摆“百宝摊”,卖祭祀、婚丧嫁娶、竖柱上梁的各种纸火,还卖瓜果蔬李各式泡菜。她的百宝摊是凤羽老街上的风景。而今因腿脚无力只能卧床,回忆已成碎片,只有灿烂笑容让她身上散发的温暖依旧。

(摄影:志愿者 蔷薇)

赵尔顺,白族 68岁

村里合唱团团长,高中毕业,当过知青,教过书,开过饭馆,陪丈夫跑过大车拉矿。现在养牛、狗,鸡,后院六畜兴旺,庭前鲜花盛开。不时和姐妹们唱歌跳舞图开心。

(摄影:志愿者 路德)

第三次采风结束,完成了近十位奶奶的采访和拍摄,她们整体呈现出对家庭的重视,自我的牺牲与付出。她们大多数包办婚姻,一辈子在照顾老人,养育孩子,料理家务,同时为了生计也有人外出奔波做生意,然后回村安享晚年。

(摄影:志愿者 路德)

张定辉奶奶怜惜的拉着缪芸老师,说“我的儿孙学历低,不然要介绍给你”在她看来,结婚是人生必走的路,不管好不好走。

午餐后的合影(摄影:志愿者 蔷薇)

李八三奶奶顾不上拍摄和采访,忙着给我们做一桌丰盛的午餐,在她看来,儿孙回家吃饭是最重要的事。每年春节她都期待着一家人团聚,当老伴讲到她的时候,一直在赞美她曾经对婆婆的照顾。

(摄影:志愿者 邵邵)

摄影师邵邵买了鲜肉和腊肠看望上次她拍摄的杨占菊奶奶,杨奶奶留她吃饭,特意给她煎鸡蛋。情谊就在这些微小的细节中。

(摄影:志愿者 蔷薇)

德国志愿者路德和在地向导亮哥成了朋友,我们回来后,他还继续跟着亮哥去吃八大碗。

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传统社会难以想象的个人自由,生活变得多样而丰富,但同时都市生活也让我们失去了与一个特定群体的久远、厚重和牢固的纽带关系,这带来了孤独感、漂泊感。我想这就是为何很多志愿者想参与这个活动,并在异乡的土地上,在奶奶们慈祥的目光中找到短暂的温暖和归属。

晚上复盘的时候,大家讨论如何找到不同的生命样本,让故事更丰富;如何变化拍摄的场景,让图片更有表现力;在文字记录中不仅仅是写她们个体,也需要融入时代背景与地域特征;以及这个项目如何兼顾数量与质量,让更深入的生命故事能够被挖掘和记录……

好在大家不仅仅只是在提问,也在想办法推动项目更好的进程,摄影师邵邵决定要结对跟拍杨占菊奶奶,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两位研究生崔文轩和顾袆越留守凤羽继续跟踪收集素材。

(摄影:志愿者 邵邵)

分享繆芸老师朋友圈:

“你也一个人,要不搬来和我一起住吧”。凤羽村的张奶奶对我说。尽管很多时候我并不能完全听懂她的话,之能冲着她多笑。她还说我学历高,不然要给我介绍对象。对白族老奶奶而言,家庭是最为重要的。

儿子在外,记挂她,便在院子里安了监控,用科技的手段来照护老人。县城里工作的儿媳退休了,回来陪伴她的时间多一些,她夸儿媳好。那天太阳晒,聊天的中途,细心的儿媳拿了一顶斗笠给她戴上。

因为曾曾发起的凤羽白族女性肖像展项目,拜访了几位奶奶。印象最深的是她们的人生轨迹里那些时代的烙印,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办理了护照,在保山和大理之间做玉石生意的施奶奶由衷地称赞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当时做裁缝的段奶奶家,一天的收入可以超过一个月的工资。她们闯荡过,辛苦过,现在留下的是坚韧下的平静。


感谢在地向导:杨涛、亮哥、施文清

感谢参与这次采访的志愿者:繆芸、路德、邵邵、蔷薇、三三、姗子、小赖、子午鸟、崔文轩、顾袆越

感谢慢城农庄凤羽白米提供的支持!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