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近年来,鹤庆县充分挖掘非遗资源,升级“非遗+旅游”,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吸引力,实现了非遗与文旅有机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小锤敲过一千年。走进鹤庆新华村寸光伟银器传习所,寸光伟正在指导年轻学徒制作银器茶具。从小就喜欢制作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他,15岁就能独立打制杯、壶、碗等简单器皿。1999年,寸光伟回村创建了工坊,并渐渐做出名气,加上不断地刻苦努力,用心探索,寸光伟打制的酥油灯越来越精致美观。如今,他已经是制作酥油灯名副其实的老手和行家了。
现在和众多银器工匠一样,寸光伟一直“用心”打造银器工艺品,2019年,他在家里挂牌成立银器传习所,不仅吸引了国内各高校工艺美术师生来学习银器制作技艺,还成为众多游客了解体验鹤庆银器制作技艺的场所。
“我们欢迎游客的到来,并希望他们能够将我们的鹤庆银器带回家,同时将银器背后的文化传播给更多人。作为技艺的传承者,我们肩负着将这项传统工艺继续发扬光大的责任。”
鹤庆非遗,种类丰富,特色鲜明,鹤庆瓦猫就是其中一项,金墩乡赵屯村艺人郜金福,人称“猫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在熟练掌握捏制瓦猫的基本传统技艺后,进行了大胆创新。
由于郜金福制作的瓦猫深受市场欢迎,不仅在民间广泛使用,还被各级博物馆所珍藏,并受到国内外众多爱好者们的追捧。他的工作室因此成为了瓦猫制作技艺的传承基地,吸引了众多高校师生及游客前来学习和体验这一传统工艺。
“每年,我在这个地方接待体验瓦猫制作的游客数量超过了1000人次。有时候我还会前往各大高校举办讲座,传授瓦猫制作的技艺。在我亲手教导下,成功培养出能够独立捏制瓦猫的徒弟数量已经达到了上万人。坦白说,我真心希望能够帮助瓦猫这一传统工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如今,鹤庆众多非遗产品享誉省内外,每一件产品都蕴含着工匠们的心血和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类非遗保护项目26项,代表性传承人242人,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项目6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州级项目10项,州级传承人26人;县级项目9项,县级传承人197人。
“中国的银器看云南,云南的银器看鹤庆。除了银器,我们鹤庆还孕育了甸南刺绣、泥塑瓦猫等传统手工艺,以及白族的手工造纸术,这些都颇具特色。在饮食方面,传统猪肝鲊制作技艺和鹤庆米糕同样享有盛名。每一个项目都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它们承载着鹤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结合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非遗小镇建设,鹤庆县充分挖掘非遗资源,以“高原水乡、银都鹤庆”为主导品牌,以新华银器小镇、乡村旅游和非遗传习体验等文旅综合示范点打造为基础,开启“非遗+旅游”体验模式,促进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截至目前,鹤庆县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全国非遗旅游小镇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
“这些传统技艺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有效延长了游客在鹤庆的逗留时间。据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期间,鹤庆县共接待了来自国内外的旅游者306.8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了40.3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