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宝藏小城”
“赵灵儿的故乡”
“广场上喝茶谈天,慢节奏的松弛感!”
“这里有瑰丽的死亡观”
“被历史托起的土地”
……
被一个个来到巍山旅居或短暂停留的人用这些词语来形容的,是巍山。
它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的南部,是南诏国的发源地。唐初,巍山彝族先民建立南诏国,其版图超过今云南省管辖区面积的两倍多,跨时几乎与唐朝相始终。
巍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巍山县城所在地,是清代御封的“文献名邦”,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重镇。
“古城车马慢,人间烟火气”。
旅居在巍山,我们到底想找到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巍山古城古建筑群、道教名山巍宝山、全国彝族祭祖圣地南诏土主庙、候鸟迁徙地鸟道雄关、文笔塔、圆觉寺、玄龙寺……星罗棋布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让第一次靠近巍山的人自然地感受到这里文化的厚重。
自唐以来众多的迁客骚人、僧道学者,如杨慎、徐霞客、沈妙章、陈明远、无住、担当留下的珍贵诗文、楹联、碑刻。
沧桑岁月,淘尽无数历史陈迹,洗炼出巍山这座别具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百年风雨皆故事。
巍山古城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年间由土城改建为砖城,奠定了如今的方正格局,民居保存完好、规模成片,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传统古建筑群布局。拱辰门上写着的“魁雄六诏”四个大字,即指南诏国发源于此,统一了六个部落。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仅保护了古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还为城镇生活旅居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造后的文华书院入选云南省2022年“最美公共文化空间”。2023年12月,先锋巍山崇正书院也正式开放运营,让巍山又多一处诗意栖居之所。
古城很小
小到不出几步就是熟人
古城很大
大到装得下南诏的历史文化
漫步在巍山古城,街道两侧,新砖古墙,木梁瓦当,从前的理发店、小面馆依旧,静静等待着三两顾客上门,店主们空闲时坐在门口,晒暖阳,聊天气,唠家常。老茶馆里有落棋声响,偶然一句“好!”打破寂静,又是一阵笑闹。
很多古城都免不了“商业化”道路,而在巍山,这里仍然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从前的生活”。
与其他依赖旅游而生的古城不同,街道上的房子与店铺,没有时尚扎眼的招牌,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纪念品,最多的商铺像是为本地人而开:剃头、服装、修木、丧葬……它更像是为本地人“活着”,不曾卖力地讨好游客。
在巍山
历史是过往的生活
生活是历史的烟火
巍山古城的慢,不是人走在青石板路上的慢,不是阳光爬过城墙时的慢,不是车辆行驶的慢……这里的“慢”不只是“慢”,它更是一种面对人生百态从容不迫的胸襟,正如《仙剑奇侠传》中的侠客角色一般,坦荡大气。
为何这么说呢?
在小红书有100余篇笔记,说的是“巍山人的生死观”,这是很多异乡人来到这里的第一直观感受。
“央视网快看”在微博中曾这么描述:
几乎每个初到大理巍山古城的人,都会为这里随处可见的挽联所震撼。在巍山,家中若有人离世,便要在门口贴上三年粉色或黄色的挽联,三年孝满,再换上红色的喜对,告知邻里。
这些挽联在风吹雨淋下逐渐褪色,变成了白色,但遒劲的书法和洒脱的词藻,却透露出当地人瑰丽的死亡观,“骑鲸天下”“辞别尘世”“无忧无虑老夫去矣”......
无不令人震撼。一位游客说,“不管是书写本身还是挽联内容,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感受过这种直面死亡的态度,但又没有给生者非常沉重的感觉,更多的是感受到安慰、祝福。”
坦然的生死观、生活观,会感染到你,你或许能在这些普通而闪光的过往中,找到自己精神的栖居。
很多年轻人来到巍山,是因为“天官赐福”。一部爆火的小说让无数人畅想书中的人物、书中的生活。
一个女孩说,“我来到巍山,才真正明白何为‘百无禁忌’。”
在巍山做木雕甲马的地方,一对老夫妇操持着几平米大的地儿,跟游客介绍“这个是谢怜,那个是花城”,让人忍不住莞尔这种与时俱进的有趣。
店里充满了故事中的细节:太子像、咖啡上的雕花、海报和文字挂品,让人感觉小说中的人物真的存在过。
再看到古街上一直没有揭下来的挽联,女孩说,“让我感受到,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百无禁忌’,人们永远怀念生命,认知生命。在先锋书店,我好像也看到了《去有风的地方》里韶华书屋走进现实,老屋和书店、历史和新生……门前的榕树见证了代代接替,风动水波,让时间有了厚度。”
这或许正是小说中讲的,“身在无间,心在桃源。”
晨雾氤氲间,巍山,还有远负盛名的美食。
人的基本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而巍山绝对是很会吃的存在。
它不辜负这个称号——“中国名小吃之乡”。
巴肉饵丝、一根面、烧饵块、小甄合糕、凉卷粉、凉米线、回族面片、巍山涮菜、巍山蜜饯……
美食承载着地方的风土人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创新精神,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从2011年开始,巍山每年都举办巍山小吃节。它是吃货们的狂欢节。
热闹非凡的菜市场,满足“山野旅居”的愿想。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水果、花卉、菌子,各种家禽、牛羊马骡子,生活杂货……感到“班味浓厚”、感到“丧”的时候,这种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气”绝对能唤起生活热情。
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里写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说:“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
这话虽夸张些,但意思是对的。
闻到鱼腥味、菜叶味、生鲜肉味、烧饼味、洋芋丝饼味、臭豆腐味;听到吆喝声、剁肉声、鱼贩子水槽哗啦声、运货小车司机大吼“让一让让一让”声、小孩子哭闹声……
望着满菜市场涌动的人流和其上所浮的——呼吸呵出来的、蒸包子氤出来的“白气”……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了妥帖安稳的地方。似乎人化成了泥,融进了一个庞大、杂乱但温柔的泥淖中。
所谓“落叶归根”,其实就是告诉你:越是有泥巴的地方,越是安稳妥帖。
双脚站在泥巴地里,踏踏实实,去除浮躁和泡沫,回到生活本身中去。那时或许你会发现,除了生死,生活里很多不开心都是自寻,烦恼便烟消云散。
旅居
“旅”和“居”都很重要
心灵的栖居
才让旅居有“灵魂”
音乐、舞蹈可以说是最能营造气氛、拉近人心距离的媒介,感染力强。
“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巍山的很多小孩小时候就会打歌。
2008年,巍山打歌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也被誉为“中国彝族打歌之乡”。众多民间艺人在乡间、在舞台,传承和传播着打歌文化。
舞步不在于统一而在于跳的精神气质——张扬的、天然的、不受拘束的、开心的。表达着自我,在这个天地间。
都说云南人“跳舞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其实广场上大家一起打打歌,生活就如此简单而快乐。
诗人于坚在《众神之河》里这样描述巍山:“这个城总是有一种星期日的氛围,人们可以在街心像春天微风里的落花那样缓缓踱步,不必担心有什么在后面催你让路……”
如果对生活感到疲倦,不妨就和他人围成一个圈,舞动起来吧。我们需要“无效社交”,需要灵魂的文化“滋养”。
“社恐”i人,也可以只静静听听芦笙笛子,享受生命流动着的快乐。
2024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名路跑爱好者共聚巍山,在古老街巷中行进,感受岁月留下的痕迹,“燃”动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美食+赛事”的融合发展模式,为城镇生活旅居增添了新的活力。
随着巍山古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许多新项目新业态也在巍山古城落地开花。
咖啡香、瓦猫趣、旅拍风尚、甲马技艺……这些崭新的生活意趣、“沉浸式”体验,为旅居人群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包容和谐的城镇氛围,让各种生活方式都能静静“生长”。每个人都可以不断“解锁”巍山的新魅力,越来越多的“新巍山人”在此安家落户。
截至2024年9月,到巍山长期旅居的游客有近2000人。
2023年巍山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9.30万人次,同比增长69.43%;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52.22亿元,同比增长77.92%;游客在巍山古城的平均停留天数达3.25天。
随着巍山文旅产业的发展,来巍山旅游和旅居的人数不断增长。2024年1至8月,公安持证登记住宿(过夜旅居)人数433917人,同比增长23.08%;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58.9万人次,同比增长34.1%;旅游总花费47.11亿元,同比增长24.47%。
“寻根文化,
巍山值得常常奔赴。
寻味大理,
巍山值得细细品尝。
寻找生活,
巍山值得慢慢感受。”
巍山
不只有“慢生活”
走进这座小城
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终审:李建奇
点亮在看,推荐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