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的弥渡坝子,笼罩在轻雾中。新街镇董和村委会大荒地村的蔬菜大棚里,村民们天不亮就开始采摘黄瓜,抢在拔老株栽新苗前再收获一季果实。
2020年,大荒地村党支部引入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弥渡博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带领农户种植黄瓜。龙头企业负责技术和销售,合作社负责组织管理,社员负责生产。通过“双绑”机制,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走出了一条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企业盈利、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产业发展 农户增收
清晨6时,村民张林花一家就开始采摘大棚里的黄瓜,采摘好就运往村头的包装车间。“这是今年的第三季黄瓜了,第一季2月份开采、收益8万多元,第二季6月底至8月初采摘,40天的采摘期,收益17万元,第三季比前两季稍微差一些。预计今年的收益可达到35万元以上。”张林花的儿子张荣说。张林花家是最早响应村党支部号召加入合作社的农户,2021年收益15万元,2022年收益22万元,2023年收益27.5万元。
村民采摘大棚里的黄瓜 秦蒙琳 摄
刚准备成立合作社时,很多农户不看好,也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理事长张林保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以个人名义为合作社申请银行贷款300万元,动员了14户农户加入合作社。2022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发展到20户,黄瓜种植面积达到100亩。
“瓜多的时候,我每天凌晨4点多钟就起床,到中午能采摘黄瓜8至10篮。”68岁的村民李翠英长期雇佣了两名工人种植和管理黄瓜,她家今年第一季收益9万多元,第二季收益16万元,全年收益有望突破30万元。
大棚里长势喜人的黄瓜秦蒙琳 摄
“如果当时不踏出这步,现在就没有这个产业。2023年调整为一年采摘3季后,每户的收入都达到20多万元。今年8月新搭建的50亩大棚里,新加入合作社的20户农户每户种植了2.5亩黄瓜,已经开始采摘。如今,全村65户农户,已有48户参与黄瓜种植。”村头新流转的土地上,又一座占地40亩的蔬菜大棚正在搭建。张林保介绍,这片大棚建好后,每户再分配2.5亩,与原有的100亩大棚互为补充,错季种植,全年都有黄瓜采摘了。
统一管理 壮大经济
大荒地村头的包装车间里,五六个工人正在熟练地打包装箱黄瓜。来自弥渡县牛街乡马鞍村的饶永香已在这里工作了3年,两个孩子和母亲都跟着她搬到了新街镇居住。“我们拿的是计件工资,每件2.4元。”饶永香说,“黄瓜多的时候,我每天打包160至170件。这几天黄瓜少,每天打包70至80件。”包装和装卸车等工作带动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每天不少于20人。
“双绑”机制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流转土地,由村党支部组织发动,把村民零散土地流转集中起来,合作社建设蔬菜大棚及附属设施;统一生产,企业负责提供统一种苗、化肥、农药和全流程技术指导,社员负责种植、采摘等生产环节;统一销售,企业对接订单和渠道,对蔬菜产品分级包装进行销售;统一核算,每季黄瓜生产销售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由企业核算每户社员收益情况,及时公布、透明运行;统一分配,联合体对销售收入实行专户管理,按协议约定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利润分配到农户、村集体、合作社、企业。
2021年以前,大荒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万元,引入“双绑”模式后,合作社连续4年户均分红为12.4万元、14.6万元、21.5万元、22.6万元。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47元,比2020年增长110.4%。
“我们夫妻俩在外打工10多年了,今年借助村里第二期‘双绑’大棚基地建设的时机,回村种植了2.5亩黄瓜。”正在采摘黄瓜的村民刘张说。近4年来,大荒地村已有21位像刘张这样的40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其中大学毕业生4人,现已成为合作社黄瓜种植技术骨干。
合作社依托企业平台资源,先后与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院士团队、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科研合作,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云南弥渡设施农业退化土壤改良科技小院”,成立了沈阳农业大学须晖教授基层专家工作站,建立“人才+双绑”“院士团队+双绑”“科技+双绑”“院校+双绑”等科研合作关系,为“双绑”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记者手记
得益于“双绑”带来的红利,大荒地村经济飞速发展。“双绑”机制的两端,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企业,合作社是中间人,几方分工合作,利润分成,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大荒地村党支部通过领办专业合作社,让农村党建有了抓手,组织群众有了载体。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感越来越强,党支部的号召力也越来越强了。弥渡县已有4个乡镇31个村级合作社与企业建立了“双绑”合作模式,发展以黄瓜为主的蔬菜种植产业,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来源:云南日报、“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编辑:迟晓娟
责编:苏巧
终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