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脚下,洱海如镜。风吹皱水面,水草随着波浪有规律地摆动。
“1,2,3;1,2,3……”岸边传来一阵阵号子,大理市喜洲镇仁里邑村的滩地管护员王树兴和同事正齐心协力将一艘重达几百公斤的铁皮船推向水面。随后,王树兴一个箭步上船,熟练地将网兜伸进水里,捞起一堆堆水草。装满一船后再运往岸上,一天下来,他至少要来来回回20趟。
王树兴乘船打捞水草
在波浪的拍打下,铁皮船摇摇晃晃,一般人难以站稳,而王树兴站在船头纹丝不动。“我捞了20年的水草,习惯了,这点风浪不算什么。”王树兴笑着说。
王树兴是老党员,今年70岁,白族,从小在洱海边长大。年轻时,他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泥水工,一天工钱80元。2004年,为了保护洱海,喜洲镇仁里邑村决定招聘一批滩地管护员,负责村内2公里范围内的水域卫生,每月补助450元。全村只有王树兴一人报名。
说起为何要报名,王树兴态度坚定:“我是党员,必须上。再说了,如果洱海被污染了,我们子孙后代吃什么?”
于是,王树兴成了仁里邑村唯一的滩地管护员。他找来一条小木船,自制网兜打捞水草和垃圾。水草生长很快,打捞速度如果赶不上水草生长的速度,死亡水草在水中腐烂后,会造成二次污染。于是,王树兴必须每天与水草的生长速度“赛跑”。
王树兴推着上百公斤重的船下水
水上作业,最怕的是风浪。“水上风浪大,船经常被掀翻,有时候遇到极端天气,更是可怕。”说起翻船事件,王树兴心有余悸。一次,王树兴照常在洱海上捞水草,忽然狂风大作,掀起几米高的大浪,强大的冲击力将木船掀翻,王树兴掉进水里,风浪裹着木船撞伤了他的腿。王树兴忍着剧痛游向岸边,捡回了一条命。在医院里,王树兴心里仍惦记着洱海的水草:“一个星期不捞,怕是多得很了。”刚能下床走动,王树兴又上船了。
如今,随着大理加大洱海保护力度,洱海水质好转,王树兴的工作量明显减少了。“以前水质不好的时候,我一天要捞六七船的水草,现在每天最多4船。”滩地管护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目前,喜洲镇共有32名滩地管护员。在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驻湾桥镇、喜洲镇工作队(以下简称“洱海保护工作队”)的帮助下,简陋的木船也换成了更大更安全的铁皮船。
滩地管护员们清理洱海杂草和垃圾
水质变好后,王树兴和同事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地面工作,他们到环海路、滩地捡垃圾,劝导游客爱护环境,协助洱海保护工作队开展各项工作。“看着洱海水更清、天更蓝,心里高兴,再苦再累也值了。”王树兴黝黑的脸上皱纹舒展开来。
王树兴(中)与洱海保护工作队队员一起商量洱海保护办法
“过去呀苍山顶上把柴砍,现在哟洱海边上打捞忙……”站在船头,王树兴一边捞水草,一边放声唱起白族调子。船桨荡开朵朵海菜花,歌声随风飘扬在苍洱之间……
来源:云岭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