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田园牧歌的大理,很容易让人忘却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早在南诏时期,大理便是整个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由于背靠苍山,东临洱海,北有上关,南有下关,整个大理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军事咽喉。作为军事首脑机关的云南提督府,便坐落在这片兵家必争之地上。
云南提督府旧址位于大理市古城南门复兴路中段,始建于清康熙元年,是云南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在明代,这里曾是重要军事机构分守金沧旧署。清康熙元年(1662)提督、云南总兵张勇驻镇大理之后,将这里设置为云南提督府。咸丰六年(1856),回族起义首领杜文秀率军攻克大理城后,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改提督府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府。在民国时期,这里先后作为腾(冲)大(理)、楚(雄)大(理)师管区司令部驻地。1949年12月,大理和平解放,这里成了边纵七支队的驻地;1986年改为大理市博物馆,并一直延续至今。如今这里不仅是大理百年沧桑历史的见证,还成为了游客走进大理,认识大理,了解大理,热爱大理的重要文化窗口。
云南提督府旧址坐西向东,保有原来的四合院式建筑格局,从东依次为大门、牌坊(二门)、议事厅(大堂)、白虎堂,西南角建有杜文秀书房、宿舍和侍卫住房,白虎堂后建有花园。
咸丰年间,在杜文秀率军攻克大理城后,对元帅府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扩建。这次的扩建一切都是按照皇城格局来修筑,不仅设立了前殿、后殿两大院落,还设午门,立丹墀,筑天子台,设议事厅、军机处(白虎堂)、侍卫室等,整个帅府布局严谨,建筑精巧,气势恢宏。帅府四周仅高墙就有三百六十余米(今存南墙172米)、设有城垛,均由大理特有的砖石砌就,被人们称为“紫禁城”。“天生英雄扭转中原世界,地出豪杰戳破胡儿乾坤”杜文秀的雄心和豪气,由此可见一斑。1872年,随着起义的失败,帅府内的一些建筑也随之被拆除,一切又恢复到了云南提督府时期的旧貌。
云南提督府在被改为大理市博物馆后,先后建立起了各类展厅。园内有历史文物展厅,佛教艺术展厅、杜文秀起义图片展厅、古代书画艺术馆展厅和碑林区等。其中的碑林区是我国西南地区体量最大的一块碑林,里面不仅有文人墨客的随笔,还有重要的佛国石刻。从八十年代起,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便开始收集保护流散在大理境内的宋、元、明、清各种碑刻265余方。其中尤以大理国段氏、髙氏时期的碑刻和元碑最为珍贵。除此之外,馆内陈列有大理出土的古代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木雕佛像及近现代名家字画。
两百多年来,这里历经风雨沧桑、刀光剑影。五十余位提督在这里处理军务,居中驭外、运筹帷幄,指挥处理了云南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抗法战争”“马嘉理事件”等历史事件,为研究清史、云南民族史、云南革命史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2010年,大理市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9年10月,云南提督府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云南提督府旧址,作为保护和展示利用的成功典范,是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改建成大理市博物馆以来接待了无数的中外游客,成为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窗口。“提督”早已随着滚滚的历史洪流远去,而文明与传奇的故事仍在继续。
来源: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大理融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