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吹吹腔:500多年传承不止,生生不息






云龙吹吹腔

传承不止 生生不息





铿锵有力的节奏
充满山地白族特色的地道唱腔
一种以唢呐
作为背景音乐主基调的地方戏剧
被称为白族吹吹腔
是云龙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被叫做“唢呐戏”
在云龙民间被广泛传唱
这一唱,就是五百多年
兄弟两路把兵交
投后截杀须趁早
快快出马莫迟了
……

在云龙县长新乡大达古戏台,箐干坪吹吹腔剧团正在上演吹吹腔经典剧目《扫平江南》。云龙县长新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吹吹腔的重要发源地,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长新乡大达和箐干坪两个白族吹吹腔剧团在大达村古戏台同台演出,交流吹吹腔技艺。对周边的群众来说,这可是他们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群众艺术。

大达村村民 陈胜花
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老祖宗传下来的,逢年过节都会表演吹吹腔,大家都会来看。


村里87岁的退休老教师张义珍回忆说,现存的古戏台建于1934年,比自己的年龄还要大,在他10岁时就逐渐开始登台表演,退休后又从事着吹吹腔的创作和指导等工作。


吹吹腔之所以又叫“唢呐戏”,是因为它在伴奏中使用了唢呐这个乐器。在箐干坪吹吹腔剧团,原来的唢呐手去世后,作为本地人,赵柳通过自学主动承担起了唢呐手一职,并把吹吹腔融合到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
箐干坪剧团演员 赵柳
古人留下来的东西太宝贵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不能失传,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用“小手牵大手”这种方式,让吹吹腔生生不息。

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吹吹腔老艺人们在不断交流、交融、推陈出新的同时,特别注重吹吹腔艺术与表演技艺在老中青几代人之间的传承。

大达吹吹腔剧团团长 张杰兴
每一年我都上台,手把手教他们,特别是唱腔方面,传承文化是需要我们一直坚持做下去的。


大达剧团 陈豪
我从学前班时就开始学习表演了,到今年已经上台表演过6次了。


白族吹吹腔在云龙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云龙县已有9个白族吹吹腔剧团,除一个专业剧团外,其余都是民间的业余剧团,主要分布在功果桥镇和长新乡。

云龙县非遗中心主任 杨永生
在今后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我们会持续开展类似的活动,把我们的吹吹腔传承好、发展好。


云龙融媒:曹东 杨伟松
编辑:字昕
责编:迟晓娟
终审:苏建东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