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夏,我有幸成为丽江市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员来到永胜县最偏远的鲁地拉镇。鲁地拉镇之前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东风乡,在几代老东风人埋头苦干和砥砺奋进中孕育出优秀的老东风精神。2014年3月,撤乡设镇改名为鲁地拉镇,但老东风精神在传续中依旧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踏进这片热土的那一天起,我就被它所展现出来的“霸道”的荒凉之美所震撼,也为在这片热土上朴实的傈僳人民、踏实的基层工作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斗所体现出来的“干”字精神所折服,这次,我将带着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光荣的使命,用真挚和热爱践行鲁地拉传奇的“干”字精神,努力让“平安法治”的东风吹遍这片傈僳儿女世居的热土。
“东风骑士”:指因山村道路蜿蜒崎岖且危险,工作队大多结伴骑摩托车走村入户。
鲁地拉镇位于永胜县东南部,地处丽江、大理、楚雄三州市交界处。在脱贫攻坚以前“陡、散、远、贫”几乎是这里每个村庄的真实写照,同时全镇是以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群众文化素质偏低,脱贫攻坚以来,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完成了“上桌吃饭、上床睡觉”的转变,但是“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还未形成,那蜿蜒崎岖的小路就是打通“平安法治建设”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为了这最后一公里,在半年的工作中,一支统筹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力量组成的“东风骑士平安法治建设普法宣传小队”应运而生,我作为骑士小队的光荣成员,与同事一道持续深入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中送法入户,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截至目前,小队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1场,走访重点人员76人/户,参与矛盾纠纷化解68起,发放普法资料1000余份,我们足迹从温暖的腊麻代金沙江畔,到清爽的西南尾山脚,从富饶多彩的米汤地移民安置点,到宽敞整洁的梨园搬迁安置社区,一路上与东坪晓月作伴,与阿克基日落同行,用别样的方式续写平安法治建设路上的骑士精神。
“腊麻代、米汤地、梨园、东坪、阿克基”为地名;“西南尾”为山峰名。
“蝈玛梣哩”为傈僳语,意为:知心人。
这里没有万家灯火,只有大山深处的点点星光。傍晚与傈僳同胞围坐火塘,利用傈僳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双语宣讲)进行法治知识普及,并邀请当地乡贤用傈僳语进行解释和说明,确保她们能够理解并接受。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让我们的傈僳同胞看到依法办事的好处和违法行为的后果,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同时认真倾听群众心声,积极了解排查矛盾纠纷,让纷争在温暖的火塘边化解。傈僳木屋里时而传出欢声笑语,时而是柴火在火塘欢快炽烈燃烧的哧哧声,我们每一次入户宣传普法工作,都努力做到象燃烧的火塘一样,在冬日的寒冷中温暖每位人民群众,每当这时,我们仿佛就是傈僳同胞火塘边的“蝈玛梣哩”,住进他们的心里,为他们排忧解难,解答疑惑,教他们学会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益,用法律解决自己身边的困难。
作为政法机关派出的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员,加强对镇综治中心督促指导,发挥专业优势帮助解决平安法治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是我的工作职责。平时与镇综治中心定期组织开展参与平安法治建设工作的专题培训,不断提升自身工作、业务能力,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精准定位自己在平安法治建设工作中的责任和任务,同时注意加强与同事在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鲁地拉镇平安法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好基层平安法治建设的“施工员”,与身边的同事一道努力,用辛勤的汗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浇灌出美丽幸福的“平安之花”。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当做大事要事来抓,分解任务,完善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治安要素大起底专项行动,加大矛盾纠纷摸排调处力度,加强特殊困难群体服务管理和重点场所管理,持续开展常态化普法强基补短板,狠抓命案防控工作,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全镇社会治安保持稳定祥和的良好局面。下一步,我将不辱使命,发扬、传承好鲁地拉镇的“干”字精神,持续努力,坚守岗位,做深山沟里传递平安法治精神的使者,让平安法治建设的“东风”吹遍傈僳山寨、处处洋溢温暖和谐。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