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级对东河治理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完善管网连接、治理工业废水、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等要求,我市全面摸清东河治理工作底数,编制了“1+N”治理方案。其中“提高截污处理能力”作为整个方案的重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四水同收”工程的有力铺垫下,我市又成功打出了“污水分类处理组合拳”,持续推动东河系统、科学、长效治理。
保山市中心城区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是集中处理居民日常产生的厨房用水、冲厕排水、洗浴和洗涤污水的地方,污水通过市政污水管网收集并输送到这里,然后经过集中处理,确保水质达标后才能向东河排放。
污水进厂后颜色比较浑浊,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泡沫,要通过物理、生物、化学处理和消毒等一系列工艺,浑浊的污水才会变得清澈透亮。目前,二污厂主要将处理后的水作为生态补水排放到东河,其余部分用于绿化和灌溉。据了解,为彻底解决东河流域的污染问题,我市对一、二污水处理厂和轻纺园区污水处理站进行了改造和提升,并新建了第三污水处理厂和产业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排放均达到了一级A标准。此外,我市还实施了生活污水处理厂管网联通项目,将保山中心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每天12.8万吨,解决了每天4.5万吨污水直排东河的问题。
隆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胡学润介绍:“我们东河流域截污治理农村板块有311个,其中206个可以进入市政的3个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剩下的105个板块由于地理位置较远、布局分散、规模较小,难以实现集中处理。针对这些板块,我们因地制宜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和一体化污水处理终端进行污水治理。”
河图街道官屯村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少,离东河干支流距离较远,因此该村采用了生态化处理方式,即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净化,通过生态化处理,有效解决了生活污水问题。
隆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股负责人段文涛介绍:“我们针对人口密集度相对较高、偏离保山坝核心区但临近东河干流,且没有生态缓冲区的地区,采用一体化设备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像我们身后的这台污水处理设备,它总投资大概在257万元,包括设备一体化以及村庄内生活污水管网建设,覆盖了整个自然村。”
西邑乡河外村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终端,建设在村内地势较低的地方,处理后的污水还可以就近灌溉农田。一体化设备是污水处理厂的缩小版,具有可移动、可拆卸、可再利用的特点,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整体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确保了污水截流后能够达标排放。目前,我市在东河流域的偏远山区和不具备统一纳管处理条件的地区,建设了58个一体化污水处理终端,在部分市政管网不配套的区域建设了13套应急终端设备,不仅提升了污水处理能力,还保护了东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东河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学系统的谋划,更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善作善成的拼劲,围绕东河治理我市编制了“1+N”方案,共提出6个方面42项治理措施,启动实施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达59.4亿元,这一系列亮剑之举,在保山大地掀起了一场“思想革命”“环保革命”“体制机制革命”,也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厚植人心。明天请继续关注东河之治系列报道第三集《强化调控 以面源治理促东河水质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