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书籍,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阅读让我们去愚昧,明事理、辨真假。
春节在尽情吃喝玩乐游的闲暇之余,不妨,撇开喧嚣,拨开冗务,于小楼一角仔细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乐。
借此,“云南红河发布” 联合红河州新华书店推出 “书香春节-读好书 享年趣” 特别栏目,一起为大家推荐文旅、历史、励志、人生哲理等8本正能量书籍,诚邀各位与我们共读。
在遥远的中俄边界
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的交汇处
生活着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
鄂温克族
他们跟随驯鹿觅食的脚步
迁徙和打猎
……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
他们的故事
生动再现着
【作品简介】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写的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于2008年10月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着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额尔古纳河右岸》主人公原型玛力亚·索,被世人誉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铁蹄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
【本书看点】
厚重、苍凉的百年兴衰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故事的开端便是一幅沧桑的画面,九十岁的鄂温克族老妇人坐在那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着茶,断断续续地讲述了一天自己将近一个世纪的生活故事,而她的故事,其实也就是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畔,鄂温克民族近百年的沧桑变迁。
上世纪80年代,玛丽亚·索准备搬迁
三百多年前,额尔古纳河的左岸也曾是这个民族的故乡,后来俄军侵入,原本的十二个氏族,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代,只剩下六个氏族。
如今,到了新时代,偏僻、交通不便、医疗、教育没有保障等问题逐渐凸显,面临着退化的命运,鄂温克族人一个接一个投了去布苏定居的赞成票。
看着族里其他人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彻底离开大山,前往布苏开启新生活时,她说“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
迟子建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自述为视角呈现出新时代洪流下鄂温克族的变化发展,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鄂温克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瑰丽、神秘的原始部落
在迟子建笔下,一幅幅鄂温克族的生活画卷被徐徐展开。
鄂温克人住在用落叶松杆建成的像伞一样的希楞柱里。
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的驯鹿是他们最喜爱的动物,他们在驯鹿的颈下拴上铃铛,风声响起,便可知道它们在哪里。
使鹿鄂温克人的驯鹿
熟皮子、熏肉干、做桦皮篓和桦皮船、缝狍皮靴子和手套、烙格列巴饼、挤驯鹿奶、做鞍桥等等,这些都是每一个“乌娜吉”(鄂温克族女孩)的必备技能。
玛丽亚·索,老太太在打列巴
每年的十到十一月,是鄂温克人打灰鼠的好季节。一个地方的灰鼠打稀少了,他们便会搬迁到下一个地方。
在森林打不到猎时,他们会踏上宽阔的额尔古纳河冰面,捕杀冰层下藏匿的鱼儿。
春天,当风把河岸的柳树吹得柔软的时候,他们会用猎刀在桦树根那里轻轻划一个口,插上一根草棍,把像泉水一样的桦树汁导进桦皮桶里。纯净、透明、清甜,这是他们熟悉的森林之味。
他们崇敬火神,搬迁的时候,他们会把火种放到埋着厚灰的桦皮桶里。这样,不管走在多么艰难的路上,光明和温暖都在伴随着他们。
迟子建以额尔古纳河一般宏大而深沉的语言细致地描写着鄂温克民族游牧生活的方方面面:捕猎、放牧、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具有神秘色彩的民族文化。
生动、形象的民族语言
书中,迟子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营造画面、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呼应情节,体现出视觉性、表情性、哲理性和暗示性等特点,把抽象的事物转为具体的感受。
玛丽亚·索在抓鹿
“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大人们边吃鱼边喝酒,我和娜拉在河岸上赛跑。我们像两只兔子,给雪地留下一串串密集的脚印。”
“后来起了一阵风,天上的月亮还是老样子,可是水中的月亮却起了满脸的皱纹,好像月亮在瞬间老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刻,我懂得真正长生不老的是天上的东西,水中的投影不管有多么美,它都是短命的。”
“那片岩石是黄褐色的,上面生长着绿苔,那些绿苔形态非常漂亮,有的像云,有的像树,还有的像河流和花朵,看上去就像一幅画。”
“北部森林的秋天,就像一个脸皮薄的人,只要秋风多说了它几句,它就会沉下脸,抬腿就走。”
正是这样的语言,以诗史的韵味跨越了历史长河,描绘了东北的原始森林,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旷野里,讲述了我国最后一批游牧民族的百年风雨。
【读者评论】
一个民族90年的盛世荣华,特别美。笔下是辽阔而苍茫的雪原,大兴安岭莽莽的林海。迟子建的文字就像一朵云,飘进心中,搅起了风雨。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灵气的,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起因是董宇辉的推荐,又刚好是2024年初,哈尔滨火出圈,鄂伦春鄂温克族出现在中央大街的时候,我在读这本书,淳朴自然,一个少数民族的百年缩写,涓涓细流般地讲述一个故事,人性的善良,世界的变化。
这无疑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只是我被那一次次救助别人而牺牲自己儿女生命的行为窒息了太多次,虽然后面每一个因后都结了一个善果,可是想着那些被剥夺的生命,我还是不能接受呀!12.11
作者的笔触十分细腻,看得我也好想去林中打猎,晒肉干,喂养驯鹿。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离别都值得铭记,还有那些纯朴真挚的感情,“鄂温克小道”上是曾经鲜活的生命留下的印记。
故事的最后
老妇人也没有留下她的名字
月亮下面的小道上
响起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
越来越清脆
……
图片来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图书推荐:红河州新华书店
文字整理:李芳
责编:李芳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云南亚尊律师事务所
律师:杨煜峰 13808775963
地址: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朝阳路新视界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