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以年为首,过年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 。
有人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年,茶为国饮,有中国年的地方,自然也有茶。“年味”伴着“茶气”,抒写阖家团圆里的温馨慢生活,也成为了如今最流行的“春节”款。
年味与茶气的最佳配比,无疑是源自澜沧江环抱中的临沧。
临沧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大旅行家徐霞客是临沧茶最早的记录者和赞誉者,但说到中国茶文化的兴起,则可追溯到唐代。
在唐代,茶似粥,可充饥,且解渴,已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些记载,皆出自茶圣陆羽的《茶经》。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洒脱浪漫的一生,喜欢饮酒作诗,很多人却不知李白其实也很喜欢茶。他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被认为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
唐代的诗人以酒入诗,也以茶入诗,借茶抒情。白居易的“无有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杜甫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高适的“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在影视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多元共生的大唐,不仅是诗人的时代,同时也是茶的时代。
中国的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在宋代,喝茶除了解渴,更是一件风雅之事。茶给文人助兴,文人的诗词中永远荡漾着茶之灵性。
李清照的“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卢祖皋的“月落潮生无限事,零落茶烟未久”,辛弃疾的“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苏轼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人间有味是清欢”。宋词如宋茶,清雅隽永,让人读出了茶中的清淡欢愉,美得撩人心弦。
在电视剧《梦华录》中,赵盼儿斗茶、点茶、茶百戏,反映出了宋朝茶文化“以俗为雅”的韵味,再加上当时“以俗为雅”的苏轼、黄庭坚等诗人,遇上淡雅的茶,在“以雅为俗,以俗化雅,雅俗相融“之间,造就了一个茶文化兴盛的时代。
唐诗宋词千年,弦歌茶饮不辍。诗和茶都深深根植于古人的日常生活,茶诗的诞生与生活饮茶的传播向来比肩而行。
古今诗人多饮茶,尤在冬天为盛。白居易诗中的“吟咏霜毛笔,间尝雪水茶”,喻凫诗中的“煮雪问茶味,当风看雁行”,辛弃疾诗中的“细写茶经煮香雪”,杜耒诗中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民国诗人郁达夫也曾说过:“凡在北国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围炉煮茶,一炉暖意抚人心,似乎已成古今之人的共识。
从汉代的烹茶,到唐代的煎茶,再到宋代的点茶,明代的泡茶,直至今日的现代派茶饮,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像一条涓涓细流,浸润着中华大地。时至今日,我们仍会在寒冬腊月,逢年过节,围炉煮茶,共话美好。在一杯香茗之中,抒情达意,同时对新的一年满怀虔诚的敬意与期待。
在茶叶的故乡临沧,几乎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着茶香的陪伴,有市井的烟火,有经年的情怀,茶味自然成了心底难忘的味觉记忆。喝好了,喝透了,喝享受了,心也鲜活了。这种百转千回,魂牵梦绕的茶中滋味,才让人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经年累月割舍不下。
一家人在一起喝茶就是年味,美好时刻,好茶相伴。一杯上好的临沧茶,饱含着古今茶文化的精髓,容纳了万般情感,积蓄了人间烟火。家庭聚会,老友到访,围炉饮茶,岂不快哉!
茶香迎新春
我们以一杯最好的临沧茶
敬岁月 盼美好!
(记者:张雅莹 赵 榆 编辑:魏丛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