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去“及时雨” 跑出“加速度”


“商者,流通之业也。无商则物不流,无物则市不存,而人之道穷矣。”出自《史记》的这段话,简洁地表达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切实将更多金融“活水”注入实体经济,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2023年初,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2023年推动经济稳进提质政策措施》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恢复和扩大消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能源保供、重点基础设施、中小微企业等支持力度。”同年2月10日,云南省首个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示范区正式落地昆明市盘龙区,为全省扎实开展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工作打造了示范样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年来,云南在强化金融支撑,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中,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斐然成效。

“资”养实体“贷”动活力

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民营小微企业是重点之一。2023年以来,我省金融部门引导资金更多流向民营小微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分行为例,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分行实施金融服务普惠小微企业三年提升行动,“广覆盖、全参与、多渠道、多维度”建立普惠金融服务港湾暨中小微企业首贷服务中心,开展行长访企业行动,积极组织融资对接,牵头开展丽江市“风雨同心”企业融资精准对接专项行动,现场为企业提供金融顾问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分行还进一步完善融资配套机制。2023年,丽江市中小微企业信贷引导资金累计帮助645户企业76.08亿元贷款“零成本”调头。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促进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普惠小微贷款保持“量增、面扩、价降”,截至2023年末,丽江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2.33亿元,同比增长19.78%,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8.18个百分点;2023年1-12月累计发放普惠小微贷款128.96亿元,加权平均利率比2022年降低0.51个百分点。

尽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中小企业融资,但受银企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贷款难、信用贷款占比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深化“银担合作”,积极开展“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提升小微企业获贷率;针对昆明花拍中心产业链内个体工商户,华夏银行昆明分行推出全流程线上贷款产品“花惠贷”;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推出“七彩云股贷”,通过股权质押方式为轻资产、高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通过优质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贴息政策,云南统筹2023年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贴息补助,引导银行向优质中小企业新增发放贷款近170亿元,缓解899户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筹措贴息及奖补资金16.2亿元,撬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400亿元,支持创业带动就业超过50万人,成为全国第3个贷款总量超千亿元的省份;对符合条件的吸纳10类重点群体就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贷款给予单户最高100万元至120万元的贴息补助。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我省不断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效,亦为民营小微企业的发展切切实实增添了动力。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要感谢省融资担保公司为我们解决了农业企业融资抵押物不足的困难,帮助企业获得了省农信社500多万元的贷款。”作为政策性融资担保的受益农业企业,云南先达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勇刚说。

为强化融资担保,增强市场主体融资能力,我省下达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去年以来,全省26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超过4.3万户“三农”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新增直接融资担保金额超196亿元。

在临沧市临翔区,某甘蔗种植大户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以核心企业应付的20万元蔗款为质押,成功申请到10万元贷款。至此,临沧市首笔“核心企业+农户”平台线上融资成功落地,为化解蔗农融资渠道狭窄、抵押担保难等问题做出了有效探索。

为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临沧市分行积极发挥征信赋能作用,围绕当地蔗糖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交易场景,成功打造云南首条全流程线上“核心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农户”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切实为糖企纾困、为蔗农解忧。截至2023年10月,临沧市辖区共有68户种蔗大户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以核心企业应付蔗款为质押申请贷款,累计获贷金额8180.5万元。

云南宾川农村商业银行在完成对全县8.7万多农户建档立卡、评级授信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对各乡(镇)以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整村授信“送贷上门”的金融服务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和农户贷款的可获得性。2023年末,全县农户信用贷款授信总额达到50.3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51.67亿元,涉农贷款占比为86.1%。每年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近45亿元的免抵押、免担保、纯信用的贷款支持,为当地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资金动能。

让科技产业与金融实现“双向奔赴”

与其他企业相比,科创企业具有“轻资产”的特点,若按照传统信贷评估体系往往难以获得金融资源。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我省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化“技术流”为“资金流”。

“作为一家初创科创公司,能用来抵押的资产少,从银行贷款难度大且审批流程长。”野梦新媒信息科技(昆明)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丁宁说,公司在云南融信服平台申请600万元额度的贷款,交通银行愿提供一笔210万元的信用贷,到银行网点办理后,很快就收到了款项。

让丁宁受益的融信服平台,于2023年3月正式上线运行,是云南普惠性金融的数字赋能平台。平台运用多维度可信数据对企业进行数字信用画像,大幅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和便利度。

“平台定位为金融领域的公共基础设施,坚持公益不收费原则,运维支出由财政保障。”云南省数字经济局副局长邱俊说,平台充分汇聚和发挥公共数据作用,为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画像,推动中小微企业能贷、易贷和银行敢贷、愿贷,不断提高贷款可得性和便利度。

到2023年的第三季度,全省科技企业贷款余额1068.75亿元,较年初增长8.21%,有贷款户数较年初增长18.9%。

这一数据的背后,得益于云南聚焦产业发展,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发展进入快车道,进而形成的“股贷债保担”联动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此外,我省还通过开展万户企业金融精准支持行动,对1万户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名单制管理,金融机构根据科技型企业经营规律和“重智力、轻资产”的融资特点,创新推广科创贷、善科贷等产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2023年前三季度,累计对全省550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837笔,金额12.32亿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水平持续提升,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金融“加速器”功能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