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灶头的柴火旺起来
甑子里的饭香便飘出来了
……
甑 子
腾冲方言
习惯称之为“zhèng”子
是腾冲有柴火灶的人家
用来煮柴火饭的器具
甑子一般由两层构成,上层用来盛放半熟的米,下层放置于添水的铁锅里,为上层提供充足的水蒸气,简单的结构里藏着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甑子是中国古老的民间炊具,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木匠鼻祖鲁班的妹妹,人称“鲁妹”所发明的,起源于古代中原地区,它是中国民间千百年来不可替代的蒸饭器皿。
记忆里的甑子外部略像木桶,但里面篦子为竹篾编成的向内、向上略拱的圆锥形蒸底,因此有许多小孔,放于鬲或锅上蒸食物。杉木材质轻软、纹理直,是做甑子的上好材料。
图片来源网络
木质蒸饭桶来源于我国古代蒸食陶炊器——陶甑,随着社会的发展,陶制甑子逐渐演变为木质甑子,俗称“木甄子”,由于木质材料较为笨重,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发展为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铝甑子”。时代的发展更替了甑子的制作材料,却始终没有更改甑子承担的蒸煮米饭的主要责任。
新华的细红软米主要种植在速庆江边沿线,米壳呈现红色,米粒细长,米香四溢,口感甜软。受气候、温度、土壤、种植管理等限制,产量有限,无法像一般水稻那样推广种植,因此显得格外珍贵。
由于比一般稻谷体积小,若想将收割晒干的细红软稻子谷壳全部脱去,需重复去壳三次才能完全露出雪白的大米,当然,壳脱不干净一点点也没关系,谷壳里丰富的膳食纤维既可以增加米饭的口感和营养,也可以增加肠道的蠕动。
去壳的细红软米需先淘米去除杂质,静置一段时间,泡过水的米吸饱了水分口感会更加软韧。之后将灶头的火烧旺,热一锅沸水,将泡好的米沥水后倒进锅里,然后不停搅动以防粘锅,待水再次沸腾,米粒摸上去仍感觉有细微的硬米芯时,再次沥水放入甑子。为保证米粒松散、蒸汽可以均匀在甑子内流动,需用长棍子松动米粒,以增加内部米粒透气性。
切一盘腊肉香肠置于饭上,或蒸一碗蛋羹,或热一热冷菜,盖上锅盖,甑子里的食物便有了新的生命。火苗在灶里跳跃,米粒在甑子里膨胀,腊肉逐渐蜷缩变色,翻滚的热气里夹杂着细红软米的稻香,厨房里飘散的烟火气是味觉里印刻的家的味道。
待饭熟,揭开锅盖,腾腾的热气席卷着米香饭香扑面而来。盛一碗米饭,夹两片腊肉,配三两筷子豆豉腌菜,或围坐在桌前与家人话丰收,或坐在家门口唤上三两邻居谈谈闲话,欢声笑语间,碗里的菜饭也早已见空。
食物从笔尖落到纸上是记忆,从嘴里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家的味道最为下饭,这一锅甑子蒸的细红软米,是新华人味觉记忆里的朴素怀念,也是远赴他乡奔走的游子想要端起的故乡味道。
文图 | 张国蓉
编辑 | 官智钦、彭蕾、刘尚娇
责任编辑 | 黄晓、马超
审校 | 杨焱淼、李梓冉、杨卓
值班编辑 | 杨然 审核 | 杨先葵
推荐阅读
腾冲 · 十年
震撼!从高空看腾冲,别样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