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 15:18:04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寒冬时节的早晨,随着农家鸡圈里的一声声鸡鸣,薄雾中田里的娃娃菜、豌豆苗、包包菜也在朝阳里开启了一天的生长,冬霜在蔬菜的叶子上化作细小晶莹的露珠,在晨光照晒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走进以发展育苗为主的玉溪亿生种苗有限公司,一种难掩的兴奋荡漾在公司总经理刘家康的脸上。他称每到冬春季节,公司精心管护的豌豆苗、娃娃菜苗等又迎来了云南反季节蔬菜种植销售的热潮。
据通海县蔬菜协会会长汪家富介绍,目前正是冬春蔬菜耕种和备耕的关键时刻,从今年10月到次年5月,这段时间通海种植蔬菜面积大约为18万亩,实现综合产值39亿余元。
不难看出,今年通海为打赢一场“冬春蔬菜”攻坚战,实现蔬菜产业创争收,菜苗供应商、菜农及有关部门正按规划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图为通海蔬菜苗圃基地
以电育苗 “苗”绘冬春供苗好“丰景”
通海县作为全国最大的露天蔬菜种植基地,2022年蔬菜总产量达到118.35万吨,通海蔬菜种植从种苗培育、种植技术、冷库储存、运输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手持无人机俯视通海县蔬菜种植基地会发现,一块块整齐的长条形巨大调色板中还穿插着一条条或是一排排的塑料薄膜大棚,深入其中会发现里面培育的便是娃娃菜苗、玉米苗、紫叶香笋苗、娃娃菜菜苗、辣椒苗……各系列种苗应有尽有,如同一间间蔬菜的“婴儿房”,嫩芽刚刚吐出新绿让人欣喜。
“我们育苗基地对设备的要求极高,主要通过电力设备对棚内的湿度和温度进行控制,在冬季尤其是辣椒苗光照保温少则4个小时,有时候是一整夜加温保苗,适宜的环境对出苗率和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刘家康对记者说。
据了解,通海县现有育苗基地500余家,玉溪亿生种苗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目前拥有现代化种苗基地7个,占地70亩,棚内控温系统、喷灌系统等设施一应俱全,目前,该基地每月蔬菜育苗量达2900万株,满足当地及国内种苗需求之余还出口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产值达1044万元。
“冬季由于温度下降,棚内的苗需要用电加温催芽,只有线路设备得到保障,才能确保我们正常生产,供电所的师傅会为我们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我们很放心。”园圃蔬菜育苗种苗基地技术负责人李兴海说。
时下,为做好冬季保苗期间电力供应,南方电网云南玉溪通海供电局秀山供电所的供电师傅们来到九龙社区的园圃蔬菜育苗种苗基地为大棚内的线路开展安全用电排查,消除大棚用电设备安全隐患,为冬季育苗送去“暖心电”。
图为通海蔬菜基地
团队合作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黑糯306、申科甜糯99、金银308……在取样测产现场,样本植株被逐一标注品种名称。现场指挥测产工作的玉溪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进成介绍,通海县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将逐一破解这些品种的成长“密码”,“制造”出鲜食玉米优质高产的“芯片”。
通海县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是省科技厅选派到玉溪市的首支科技特派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学忠是该团团长,同时也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实施“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组建的通海蔬菜产业科技服务团团长,由他领衔的这支科研创新团队,自去年就开始投入到推动通海县蔬菜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示范推广中。
为进一步创新科技特派团工作机制,云南省科技厅于2021年启动科技特派团选派工作。科技特派团主要以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为主线,以“一县一业”为突破口,开展“一团一业”科技服务。
汪家富表示,科技专家团入驻,当地有关部门、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菜农在“科技攻关”上积极配合,从上到下在全县形成团队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支撑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的热潮。
政企联动 助力蔬菜产业做大做强
通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解仕成告诉记者,通海采取政策助力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基地和合作社来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从种植生产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减药减肥等方面来保护母亲湖。
云菜集团公司总经理汪文斌表示,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式发展模式,在通海带动基地农户近200户共同发展,2022年户均实现增收1023元。
近年来,集团公司除巩固好通海基地外,还在全省其他州市采取此种模式发展,通过订单式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基地菜农的“外销难”问题,还支撑了全省蔬菜产业的发展。
对于今冬明春蔬菜发展品种情况,汪家富称主要是以叶菜类、豆类等为主,白菜、萝卜、豌豆、鲜食玉米等今冬明春发展的主要品种,主要销往北方北京、西安、银川等省市。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记者采访中发现,近年来,通海县积极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进全县蔬菜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大树社区,菜农董从云栽种的花椰菜近段时间陆续上市,售价是去年的3倍,达到3元/公斤,亩产值将达1万多元。
通海县是云南省最大的露地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的重要基地。多年来,通海蔬菜除供应国内,还走出国门,出口到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
目前,通海蔬菜已形成“冬春销全国,夏秋销沿海,全年有出口”的格局。(本报记者 张珂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