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施滉: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厅

有一块纪念碑

镌刻着一位云南学子的头像

和纪念铭文: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

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施滉,白族,1900年生于大理洱源。在那个动荡年代,贫寒出身的施滉,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塑造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1917年,年仅17岁的施滉考入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的前身)。在新文化运动熏陶下,他投身爱国学生运动,无怨无悔地践行人生理想。 1923年,施滉当选清华学生会会长,后在广州见到了孙中山和李大钊。与李大钊的会见,对他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7年,他在赴美期间加入共产党,当选美共中央中国局首任书记,成为清华留美生中最早一批共产党员。
从莫斯科回国后,施滉先后在上海、香港、河北从事革命工作。1933年,因叛徒出卖在北平被捕,次年在南京雨花台就义。鉴于他的贡献,美国共产党将每年1月1日定为“施滉纪念日”。 施滉烈士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实践了“真理所在,即趋附之”的誓言。

来源:云南发布
编辑:刘林灵
责编:王涛 赵辰            
新闻推荐